1. 当前位置 : 首页
  2. 质量监控
  3. 质量年报

2016年度报告

2017-05-11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6)







二○一五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学校基本信息.......................................................................................................... 5

       二、学生发展................................................................................................................. 6

       (一)招生录取情况.................................................................................................. 6

       1.招生指标及完成情况........................................................................................... 6

       2.生源类别比例...................................................................................................... 6

       3.生源质量不断改善............................................................................................... 7

       4.新生报到率稳步提升........................................................................................... 7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8

       1.毕业生就业概况.................................................................................................. 8

       2.毕业生薪酬状况................................................................................................. 11

       3.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13

       4.毕业生流向........................................................................................................ 14

       5.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 16

       6.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17

       7.毕业生从事行业分布.......................................................................................... 18

       (三)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 18

       1.扎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8

       2.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19

       3.指导与推荐双结合........................................................................................... 21

       4.就业活动提升就业竞争力................................................................................ 22

       5.认真做好“双困生”的帮扶和个性化就业咨询................................................ 23

       三、教学改革................................................................................................................ 23

       (一)专业建设情况................................................................................................. 23

       1.专业设置.......................................................................................................... 23

       2. 特色专业建设情况........................................................................................... 25

       3.专业群建设情况............................................................................................... 26

       4.专业建设成效................................................................................................... 27

       (二)课程建设........................................................................................................ 28

       1.不断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28

       2.逐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28

       3.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29

       4.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29

       5.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与满意度评价...................................................... 30

       6.  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学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 31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32

       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制度....................................................... 32

       2.智慧校园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33

       3.政校企行协作,打造专业建设平台................................................................... 34

       3.深化校地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37

       4.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协同育人........................................................... 39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40

       6.构建技术技能融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再学习能力........................................ 40

       7.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41

       8.加强与国(境)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 42

       9.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跟踪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42

       四、师资队伍建设........................................................................................................ 44

       (一)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 44

       (二)教师专业发展................................................................................................. 45

       1.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45

       2.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45

       3.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46

       (三)教师管理........................................................................................................ 46

       1.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建设..................................................................................... 46

       2.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46

       五、政策保障................................................................................................................ 47

       (一)学校获省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47

       1.生均拨款水平大幅增长..................................................................................... 47

       2.学校债务压力大大减轻..................................................................................... 47

       3.加大对内涵建设的投入力度.............................................................................. 48

       (二)依法治校能力进一步提升.............................................................................. 48

       1.完成了大学章程建设......................................................................................... 48

       2.领导班子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48

       3.调整内部机构设置............................................................................................. 49

       六、服务贡献................................................................................................................ 49

       (一)依托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服务平台................................................ 50

       1.与集团内知名纺织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50

       2.广东省纺织协会搭建桥梁,学校开展企业服务.............................................. 51

       (二)政校企合作共赢,拓展应用服务................................................................... 52

       1.合作开发智能交通服务平台............................................................................ 52

       2.税学互动,筑梦沧江....................................................................................... 52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服务.................................................................................... 53

       (三)建立培训平台,提供社会服务...................................................................... 53

       七、面临挑战................................................................................................................ 54

       (一)建设和发展资金不足..................................................................................... 54

       (二)实验实训室投入亟需加强.............................................................................. 55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55

       (四)产教融合有待提升......................................................................................... 55

       (五)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56




       一、学校基本信息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文、理、艺术等专业体系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广东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创办于1985年,现有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佛山市禅城区和高明区,总占地面积1127亩。学校遵循“求真强技 尚新敦行”校训精神,秉持“专业融入产业 教学融入企业”办学理念和“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紧跟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传承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向拓展,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科研和社会服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学校现有8系3部,即纺织系、轻化工程系、服装系、艺术设计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和公共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学校目前已开办专业37个,2014-2015学年新增四个专业,新申报一个专业,停招三个专业。学校面向全国13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约12902人。学校拥用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6门,省级优质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央财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教职工57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23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22.78%。

       二、学生发展

       (一)招生录取情况

       1.招生指标及完成情况

       2014年,省教育厅下达给学校招生指标5200,预录指标300,实际录取数5389。其中省内招生指标5189,录取了5279人;外省招生指标311,录取110人,外省生源略显不足。新生报到数4646人,报到率86.21%。

       2.生源类别比例

       学校生源有普通文、理科、艺术、“3+证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转段生及外省生源,各类生源比列为:文科1800人,占33.40%;理科1605人,占29.78%;艺术(美术类)965,占17.91%;“3+证书”类897人,占16.65%;“三二分段”转段生12人,占0.22%;外省110人,占2.04%。

       图2-1  生源类别比例示意图

       数据来源: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统计数据

       3.生源质量不断改善

       优质生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随着学校高明新校区正式启用后,办学空间大幅拓展,学校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逐年提升,考生报考热度明显提升,省内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高。2014年省内第一志愿录取数3509人,省内总录取数5279人,省内第一志愿录取率66.47%。

       图2-2  近三年第一志愿录取率示意图

       数据来源: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统计数据


       4.新生报到率稳步提升

       2014年,学校禅城、高明校区校园环境逐步改善,办学软硬件设施日渐完备,新生报到情况良好,报到率稳定,2014年新生报到率为86.21%。

表2-1  近三年新生报到率统计表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1.毕业生就业概况

       2015届学校共有毕业生3790名,参加就业学生有3719名,初次就业率为98.13%。2015年我省初次就业率为94.80%,其中全省专科生初次率95.91%,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全省平均就业率高出了3.33%,比全省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出2.22%,在全省145所高校中排第23名。(数据来源:广东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文件)

       学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0%,比2013届(93.1%)高1.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91.5%)高3.5个百分点。


       图2-3  本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学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针织工艺与贸易)、产品造型设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纺织材料)等八个专业,均为100%;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是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工艺与贸易)(83%)、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87%)、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设计)(87%)。

       图2-4  本校2014届各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本校2013届对比

       注:个别专业由于样本较少而没有包括在内。

       续图2-4 本校2014届各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本校2013届对比

       注:个别专业由于样本较少而没有包括在内。



       续图2-4  本校2014届各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本校2013届对比

       注:个别专业由于样本较少而没有包括在内。


       2.毕业生薪酬状况

       学校2015届毕业生平均薪酬3035元,比2014届毕业生高出679元,增幅为28.82%。

       表2-2  2015届毕业生毕业薪酬表


       学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3224元,高于学校2013届、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分别为3134元、3200元)。2014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软件技术(软件测试)(3979元)、染整技术(染化助剂)(3767元)、连锁经营管理(3763元),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低的专业是会计电算化(2811元)、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工艺与贸易)(2878元)、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2879元)。

       图2-5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2014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的变化趋势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2届~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3.毕业生专业对口率

学校2015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78.73%,比2014届高出5.86%。

表2-3  各专业就业对口率表

       学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0%,比本校2013届(93.1%)高1.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91.5%)高3.5个百分点。

       图2-6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4.毕业生流向

       2015届学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中,学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最多的地区依次为佛山1129人、广州882人、深圳421人、东莞214人、中山133人,上述五个地区容纳学校73.32%的毕业生。

       图2-7  2015届毕业生就业流向

       数据来源:上图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在线系统

       学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90.1%,比学校2013届(88.4%)高1.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81.7%)高8.4个百分点;“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6%,与学校2013届、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分别为3.3%、3.8%)均基本持平;“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为3.4%,比本校2013届、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均为4.7%)均低1.3个百分点。

       图2-8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

       注1:毕业后入伍是2014届新增选项,故没有2013届数据。

       注2:图中数据均保留一位小数,由于四舍五入,相加可能不等于100%。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5.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

       2015届学校共有毕业生3790人,参加就业毕业生数为3719人。其中,单位类型为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录用学校毕业生105人、私营企业录用895人、有限责任公司录用2604人、事业单位录用23人、外资企业录用16人。2015届毕业生生中,有24名学生升学深造、参加团队创业9人、开网店3人、应征入伍4人、公务员系统(含雇员)7人。

       图2-9  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

       数据来源:上图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在线系统

       6.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2015年学校共发放3790份,回收了3582份,回收率达到94.56%。其中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83.86%,即学校毕业生对他目前工作单位、职务、薪酬感到满意的比率达到83.86%。

       图2-10 学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数据来源:上图数据来源于我院发放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根据第三方调查统计,学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62%,与2013届(63%)基本持平,比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59%)高3个百分点。

       图2-11  学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7.毕业生从事行业分布

       2015届毕业生从事行业分布,见图2-12:

       图2-12  2015届毕业生从事行业分布图

       数据来源:上图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大学生就业在线系统。


       (三)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

       1.扎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为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职业定位,学校在新生进校之始就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该门课程为必修课,4个学时。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学校成功举办第五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共有3000多名学生报名参赛。

       案例: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实现职业梦想

       李敏是学校应用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酒店英语方向)2014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九元航空有限公司,空乘岗位。学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新生进校后就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尽早确定今后的就业方向,确定就业目标,提前做好准备。酒店英语专业实行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李敏同学大一时即立志做空乘,在大三的时候就去航空公司应聘,经过重重筛选,李敏同学最终成功获得航空公司录用,实现了最初的职业梦想。

       2.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深度融合。将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之中。2014-2015年度,学校建设了680平方米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园区等平台。2015年4月,学校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在高明校区学生宿舍1栋1楼建设了9个孵化基地商铺,免费提供给学生孵化项目。目前,孵化基地第一批第一阶段团队共3支队伍已经进驻孵化基地。2015年,学校建立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448平方米),为师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条件与基础平台。

       案例:创新创业历练网络工程师

       周小敏,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网络技术2013届专业生,现就职于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他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协会邮储银行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主题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第一届高明区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在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与创业大赛—软件创业团队全国选拔赛二等奖。凭借扎实的网络技术知识和优秀的表现,2014年,他成功获得广州翼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一职,成为公司最年轻的CCNP网络工程师,深得公司的重视,主要对海外的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工业物联和M2M解决方案。

       3.指导与推荐双结合

       针对毕业生求职技能方面比较薄弱的情况,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全校必修课,共18学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国家就业形势及政策,学会了制作简历,提高了应聘技巧。同时,为让毕业生更深入了解用人单位,更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2014-2015学年,学校共举办了50余场就业讲座,不定期邀请企业精英走进校园,举办相关报告会。

       为做好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招聘活动,其中包括周三下午及周六上午的专场招聘会、外语类专场、经管类专场、纺织服装及机电信息类专场、2015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等。截止至2015年7月1日,就业指导中心共提供21525左右的岗位,毕业生供需比为1:5.68。

       案例:立足专业,准确定位,从基层做起,为梦想努力

       黄建勇,2015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 2015年1月开始在京东配送部实习,通过自己一步步努力,半年后升任站长,目前是京东配送部粤北片区终端项目负责人。黄建勇同学在大学三年表现非常优秀,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立足专业,准确定位,从基层做起实现自己梦想”是对他的发展最好的诠释。

       黄建勇同学在京东工作

       4.就业活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学校每年都举办就业政策知识竞赛、“简而有力”简历设计大赛及“勇往职前”毕业生求职大赛。通过举办系列就业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懂得求职相关技巧,提高了求职成功率。

       5.认真做好“双困生”的帮扶和个性化就业咨询

       学校针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帮扶工作,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摸底,建立“双困生”信息库,分析“双困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针对不同困难的同学进行分类辅导,引导学生以阳光的心态、正确的职业观面对就业。学校为经济困难的同学申请毕业生求职补助每人1500元,缓解其经济压力,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特别是残疾毕业生,认真做好国家和省的有关帮扶政策宣传工作,加强帮扶力度和推荐就业工作,并为就业困难同学提供求职技巧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为更好地帮助毕业生就业,解决同学们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成立了个性化咨询室,设立个性化咨询服务日,针对不同就业需求的毕业生个体,开展“一对一”的人本化就业指导服务,助推学生成功就业和成就事业。2014-2015学年,个性化咨询室共接待了700多名同学咨询。

       三、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情况

       1.专业设置

       截止到2015年8月,学校已开办专业37个。2014-2015年度实际招生专业34个,专业方向60个,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12902人。在上一年招生专业基础上,新增4个专业,新申报1个专业,停招3个专业,(详见表1、表2)。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特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以及动态调整性原则,一方面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积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努力实现专业数量、类别等结构上的整体优化。按照传统优势专业和现代产业专业并重、重点建设与梯度培育并举、拓展与支撑专业互补的原则,已形成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现代产业相关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为拓展的以工为主,文、理、经、管、艺协同发展的专业体系。

       表3-1   2014-2015年度专业设置一览表



表3-2   2014-2015年度新申报专业一览表


       2. 特色专业建设情况

       学校于2012年5月更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但在办学定位及专业设置上,依然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继续发挥原有的办学优势,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以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家纺装饰艺术设计等主干专业为轴线的完整专业链,专业覆盖面广,基本形成以纺织服装为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工科、经管、艺术并存的专业体系。在2014-2015年开设的34个专业中,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12902人,其中纺织服装类专业人数占全校比例为42%。

       学校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传统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需要,以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切入口,整合政校企行各方资源,搭建纺织服装技术技能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组建广东纺织职教集团。2014年,以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三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学校启动了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染整技术等三个特色专业建设。2015年,现代纺织技术被列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批品牌专业,染整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被列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批特色专业。同时,服装设计专业、染整技术专业为央财支持实训基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为省级实训基地。

       3.专业群建设情况

       遵循结构转型、内涵升级的发展主线,秉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双融办学理念和“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在原有专业基础上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重点核心专业建设为示范,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及紧缺专业群建设。初步形成以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核心的纺织专业、轻化专业等十大专业集群。

       4.专业建设成效

       2014-2015年度,学校获批四个新增专业:化妆品技术与管理、室内设计艺术、装饰艺术设计、物联网应用技术;申报一个新增专业“皮具设计”。2014-2015年度,学校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被列为2014年广东省第二批重点建设专业,现代纺织技术被列为广东省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批品牌专业,染整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被列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第一批特色专业。

       表3-3 2015年度专业建设成效

表3-4  学校专业建设成效一览表

       (二)课程建设

       1.不断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2014-2015学年,学校依据企业行业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专业技术技能积累“三级递阶”课程结构,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整合通用课程、专项课程、拓展创新课程等模块,鼓励各专业以项目化的形式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例。学校开设课程829门,其中公共选修课122门,专业核心课程总门数324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2门。相比2013-2014学年,课程门数有所减少,从863门减少到829门,文化素质类选修课程有所增多,从109门增加到122门,专业核心课程有所增加。教学计划规定总课时为150860学时,公共课课时44655,占29.6%,专业课时占70.4%,专业课时中全部为理论+实践课、实践课。(数据来源于学校人才培养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2.逐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逐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以省级质量工程课程建设项目建设为契机,严抓课程质量不放松,搭建了课程建设校、省、国三级建设激励机制。学校现有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创业教育》,覆盖全校2013级31个专业,覆盖率100%;全校共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其中1门同时属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还有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58门(含省级),覆盖全校37个专业。

       3.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学校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成效。2014-2015学年,学校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不断改造传统教学,促进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研究型教学,积极推行微视频资源建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2014-2015学年学校完成34个微课程建设项目,在2014-2015学年度中获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

       4.毕业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学校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79%,比本校2013届(84%)低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4届(86%)低7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72%),其后依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9%)、“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42%)等。

       图3-1  学校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教学满意的人数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5.毕业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要度与满意度评价

       学校2014届毕业生中,有76%的人认为本校的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重要,与学校2013届(75%)基本持平。核心课程满意度为58%,比学校2013届(54%)高4个百分点。

       图3-2 2014届毕业生评价核心课程重要度

       图3-3  学校2014届毕业生评价核心课程满足度

       参照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6. 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学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

       学校2014届毕业生对本专业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和满意度评价都较高。以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调查为例。

       图3-4  学校2014届、2013届主要专业中工作与专业相关人群对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评价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2014-2015学年,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要求,结合创新强校规划,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制度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逐步建立健全按年度进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与实施办法。以专业为单元,组织行业企业、高等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同讨论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国家、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基本规格,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结合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合作修订、制定汇编了2013、2014级、2015级(含三二分段2年制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非常重视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专业建设,制定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专业建设,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行业协会专家比例占三分之二以上。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专业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优先聘用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即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严格实施《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兼课教师聘用和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人员267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专业教学工作。

       2.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2014-2015学年,学校加大了对智慧校园建设的的投入力度,以一网一库一卡一标准为核心,建设以高性能校园网络为支撑、数据中心平台为基础、应用系统为核心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包括公共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用户授权平台、门户等多个应用,建立学校信息标准规范、构建软件支撑三大平台框架、应用系统整合与数据迁移且确定基础数据来源、完善服务器等硬件平台建设。更新了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学和录播系统。学校购买并上线了正方教务系统、深圳得实网络课程平台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建设了“名仕服装联合图书馆”,藏书近2万册,涵盖德、意、日、法、印度、朝鲜、阿拉伯等7个语种。初步建成高明校区图书馆数字化休闲阅读区,与佛山市图书馆达成了合作建设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分馆意向,规划建成广东省高校第一家校园内24小时开放的无人值守智能图书馆。 2014年以来,学校教师积极参加省信息化教学大赛并取得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成绩。积极组织省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累计有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得立项。校内立项8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3.政校企行协作,打造专业建设平台

       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广泛汇集各类资源,创新政校企行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配套措施,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平台,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常态机制。

       (1)依托广东纺织职教集团,打造纺织服装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牵头组建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以来,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和鉴定、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大了相关成员单位的合作力度,举办了几次大型的纺织技术研讨会、技术技能培训,研究和探索“人才生产”和“人才消费”有效对接方式,在行业内有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和凝聚力。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更是取得突出成绩,2015年,省教育厅批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广东省品牌专业,服装设计、染整技术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

       (2)校企合作办学,共建“厂中校”

       学校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LED新型电光源)与广东祥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学院。2015年全日制学生达到120人,非全日制学生达120人次/年,为合作方祥新公司实施订单培养人才,并承担新员工和在职员工的培训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的延伸,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学生身份到员工身份的转换,技能训练与技术开发的融合。

       学校与广州长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长江基地,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以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服装艺术设计为示范,依托周边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借力企业丰富的市场环境和实战资源,把课堂搬到基地,推进实战化、标准化教学。扩大真实项目的教学内容范围,丰富项目化课程设置,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使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把企业产品和作业标准引进课堂,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使习惯成为标准” 促进教学标准化,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和工作合一。

       案例:校企共建服装特色学院

       广州市长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销售面料、辅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广州国际轻纺城),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学校服装系与该公司多年来密切合作, 2014年,该公司与广州大利投资有限公司投入一栋四层楼建筑,专用于学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服装设计比赛培训、技能培训等。形成共建基地,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共同体。该基地201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称号。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师生综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现服装系已有19名专任教师通过培训及校企合作实践获高级技师资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2014年获国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2015年获国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

       广州长江企业集团-广职院服装专业特色学院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企业提供电脑裁床、绣花机、电脑衣车设计中心

       胡刚院长及教学一线管理队伍来基地看望师生

       3.校地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在高明区政府主导下,学校联合高明职业技术学校、高明技工学校和高明职业教育实训中心等,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并进行了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探索。通过和高明地方政府共同组建校地协同创新联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地方的人才培训平台等,积极打造服务企业的创新示范基地,实现合作育人与用人,合作研发与提升技术引领能力,在职培训与终身教育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案例:三方共建,打造高明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园

       2015年上半年,为响应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在高明区人民政府推动下,学校与高明区人民政府以及英特华云(北京)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打造佛山高明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及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三方合作框架协议。该项目已在高明万方商城电子商务产业园落地实施,学校有近百名学生参加了北京、高明两地的电子商务培训,并开始服务于高明万方商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入园企业,是政校企成功合作的典型案例。

       政校企合作座谈培训照片


       4.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协同育人

       2015年有11个专业1050个指标与14所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试点,衔接试点取得较好效果。以课程体系衔接和转段考核选拔工作为突破口,学校会同对口中职学校,系统设计一体化贯通培养试点方案,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规划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2015年度,启动了6个中高职衔接重点专业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学校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产教协同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项目引领、产学互通”、服装设计专业“三元互嵌、工学交替、螺旋递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专业 “三园互嵌、项目纽带”、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以产定学、精英筛选、项目课程”4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部分专业为试点,逐步探索多种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服装系服装设计专业为试点,与佛山市知名服装企业南海No.1实业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纺织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试点,探索面向企业班组长的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以艺术类专业为试点,探索基于多元主体工作室制的学生到准员工身份转换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以机电系半导体照明技术专业为试点,依托光电学院厂中校平台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员工”双重身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6.构建技术技能融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再学习能力

       根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兴基础、重技术、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原有基于生产过程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技术技能融合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按照生产技术和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构建基于专业(专业群)规划的专业集群式课程结构体系。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的提升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适应未来产业与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变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再学习能力提供更大空间。

       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课程开发力度,通过实施慕课、微课建设,促进课程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打造一批精品资源开放课程,逐步建设微课平台,实行学分银行。

       按照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以课程建设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得实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为保障,通过整体顶层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的方式,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整合社会资源,在集成各专业优质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进行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整合,2015年度立项开发8个校级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

       7.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注重技术技能融合课程训练、技术开发及创新活动设计,处理好技能提升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与融通,确保毕业生在校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工作经历。三年期间,专业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整个教学时数的1/2。

       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并落实了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创新创业要求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创新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政策、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考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工作。

       8.加强国(境)交流合作,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

       2014-2015学年,学校先后与境外3所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书,艺术系分两批组织14名学生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一个学期,先后有4名骨干教师赴意大利、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学校组织了两批次42人赴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培训14天,主要有专任教师“一对一”跟岗研习及管理人员培训。与境内外专业相同的老师“一对一”地交流学习,充分了解境内外相近专业技术的发展前沿和境外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方式,学习台湾职业教育的模式、专业设置、学生服务和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等。组织服装系30位老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学习。2015年,学校接待了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学生来校交流。

       9.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4-2015学年,学校继续与麦克思数据公司合作,对2014届毕业生进行调研。以此为契机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在岗表现、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高度重视质量监控工作,逐步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明确2015年为规范年,制定颁布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加强规范建设。学校组织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规范、实验室规范、教师工作规范等教学质量标准,执行到位。认真做好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制度,逐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2014-2015学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主要成效见下表:

       表3-5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览表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规模与结构

       2015年,学校专任教师总数571人,校外兼职教师总数267人。其中博士14人、硕士以上273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47.81%;双师素质教师人数320人,占专业课教师数的比例为56.04%;专任教师队伍中现有教授19人、副高以上职称13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24.17%。

       表4-1 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情况表



       (二)教师专业发展

       1.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

       学校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托各类省级人才项目培养,引进优秀人才。本学年学校引进博士4人、硕士研究生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人。有3名校外兼职教师(吴浩亮、司徒建崧、梁海保)入选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蔡祥获“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第八批省级培养对象,校级培养对象8人。

       2.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学校共有182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33.7%)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其中连续到企业实践3个月以上的有43位教师,参与实践的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升,了解和学习了企业一线最新的技能要求和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了教学效果。本学年选派38位老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和顶岗培训,选派5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李集城老师入选省教育厅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张务建、许四化、刘旭峰3位教师入选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3.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学校以“南方数据科研究院”、“新材料研发中心”为依托的两个科技创新团队基本形成。由“南方数据科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牵头申报的“广东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新材料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牵头申报的“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获佛山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资助、资助经费50万元;两个创新团队均为学校创新强校重点支持项目,2015年学校给予“南方数据科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经费支持20万元、给予“新材料研发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经费支持20万元。

       (三)教师管理

       1.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建设

       学校修订和和完善了多项教师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管理暂行规定》、《教师下厂实践锻炼(调研)管理暂行规定》、《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暂行规定》、《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暂行规定》、《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暂行规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教学名师选拔培养和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的修订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适应学校建设发展、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机制

       本学年,学校共投入教师能力提升经费581.77万元,其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152万元、省财政专项奖补资金429.77万元。师资培训经费占教职工工资总额的8.52%,远远高于省规定的职工继续教育费占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1.5%规定。

       五、政策保障

       (一)学校获省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1.生均拨款水平大幅增长

       学校自建设高明校区以来,由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学校一直承担较大的财务压力,举全校之力投入校园建设,影响内涵建设投入力度。为减轻学校负担,省财政逐年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2015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由2014年的5404.97元增加到2015年的10113.19元,增长幅度达87%。

表  近两年生均拨款情况表


       2.学校债务压力大大减轻

       2015年,省财政下达学校省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提升专项资金8000万元,学校另获央财第二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1300万元。学校在此两笔财政专项资金中优先安排偿还高明校区建设产生的银行债务及高明校区一期工程尾款,至2015年8月底,学校银行借款降低至约11450万元,前期工程未付尾款只剩约3000万元。学校的债务压力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发展的包袱大大减轻。

       3.加大对内涵建设的投入力度

       学校加大资源的统筹力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求配置资源。2014~2015学年,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大教研、科研、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投入,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优先保障教学、科研工作。学校预算中安排教学及科研支出进一步增加,达到学费收入的35%以上。学校注重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健全了实训室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依法治校能力进一步提升

       1.完成了大学章程建设

       为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学校于2015年3月启动了学校章程建设工作,并以章程建设为契机,认真清理和修改学校内部相关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完善内部决策及监督机制,依法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至2015年8月底,学校章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提经教代会讨论、校长办公会审议、党委会审定,已报经省教育厅核准。学校一系列的配套制度也在积极推进中。

       2.领导班子履职能力不断提升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更新观念,科学发展、管理创新的能力得到增强。班子坚持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制度办事,认真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分工负责制度,各项工作的推进顺畅有序,领导班子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党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在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引进、固定资产投资、招投标等方面依法依规办事,杜绝以权谋私;认真执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3.调整内部机构设置

       为了理顺各部门职能,学校对二级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2015年4月,学校启动了“三定”工作,即定部门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方案已基本定稿。此次”三定”工作,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各部门职责进行了梳理,对部分机构进行了调整。为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新增设了教学质量监控处;为了加强招生和就业工作,独立设置招生就业处;将资产管理、物资采购和招投标统一管理,成立资产管理处;将基建、安全、物业、饭堂、公寓等后勤管理统一划归后勤管理,成立基建后勤处。学校规模扩大后,为了加强精细化管理,决定在二级党政管理机构下设三级机构;将教学系升格为学院,并在学院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学校通过此次“三定”工作,理顺了部门职责,对内设机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并在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各部门人员编制进行核定,此举对理顺部门职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服务贡献

       2014-2015学年,学校依托创新强校工程,以体制创新为抓手,加强与地方及行业的紧密协作,构建以学校、系部为主体,企业、行业积极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省—院—系三级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依托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服务平台

       1.与集团内知名纺织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企业,是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广东纺织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学校利用周末为该企业开办2年制的“管理与技能提升大专学历培训”,对一线班组长及管理人员制定符合企业员工发展需求的大专课程培训。截至2015年,学校已经为溢达公司培训了300多名纺织、染整、服装方向的员工,为企业一线班组长及管理人员提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突破发展瓶颈的机会,为溢达公司的人才培训提供了大力支持。

       学校经常邀请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来校交流,就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设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技能培养等内容展开探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人才需求计划。

       溢达公司培训班学员结业典礼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总监张玉高来我院交流

       2.广东省纺织协会搭建桥梁,学校开展企业服务

       学校依托集团优势,在兄弟单位协助下,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以助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为了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落实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在兵团第三师考察时提出的打造草湖纺织服装产业园的指示,省援疆指挥部与东莞市政府委托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与新疆建设兵团第三师投资建设30万锭棉纺企业。2014至2015年,学校杜沁副教授被聘任为棉纺项目技术顾问,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纺织系陈自义高工不断创新针织内衣技术,进行了高端经编连裤袜的研发,获得技术突破和专家认可。此项技术与宜兴市艺叠针织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获得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并已产业化生产。

       广东省纺织协会聘请学校刘森副院长作为省职业研发项目——《纺织设备保全工(针织大圆机)职业技能标准及鉴定知识题库》专家组负责人,编制广东省纺织设备保全工(针织大圆机)五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术鉴定理论知识题库及试卷。轻化系刘宏喜教授作为行业专家为省发改委、地市级政府或经信局、纺织学会、纺织服装协会协助调研。

       (二)政校企合作共赢,拓展应用服务

       1.合作开发智能交通服务平台

       2014年起,学校与深圳百豚科技合作开发移动通信智能交通服务平台,为市民出行提供更智能、更舒适、更便捷的乘车环境和相关设施,将无聊的上班时间变得有趣而且有用,结合已经日益成熟的3G/4G无线信息系统,给用户带来出更多有价值的增值服务,通过3G/4G和WIFI覆盖的内部网或者因特网发布影视、广告、宣传片、管理条例、紧急预警、积极通知等各类多媒体信息。深圳百豚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为主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是专用通信设备及物联网应用技术提供解决方案供应商。

       2.税学互动,筑梦沧江

       2014年6月,学校和佛山市高明区地税局合作开设了“税学互动,筑梦沧江”会计专业知识培训班。培训项目由学校经管系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负责实施,时间为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培训对象为高明区地税局未具备财税(会计)知识的工作人员共43人。根据学员特点和结合本系实际,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制定了详细、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采用模块式教学,循序渐进实施教学,从会计基础知识入手,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借助EXCEL和用友两种应用软件完成电子做账,进而掌握会计工作流程、分析和判断会计信息数据质量。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学员的实际工作需要,一方面通过课堂讲授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一方面通过仿真模拟操作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学员的税收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服务

       学校以中国制造网或阿里巴巴作为虚拟平台,多个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为辅的创业团队,联手佛山乃至广东及珠江三角洲跨境电商产业园,作为创业孵化基地的实体平台,打造更多的有实际经营和效益的机构。改造禅城校区弃置旧仓库,打造一个为在广佛地区开展商务活动的外商(如乐从家具城的外商、广交会外商、各国驻穗领馆、商会等)服务的综合性管理平台。如提供柔性租赁、秘书服务、翻译服务、出车服务、工商登记、电信服务、政府服务等。

       (三)建立培训平台,提供社会服务

       2014-2015学年,学校围绕学年工作计划,继续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都取得较大的发展。一年以来,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数为128345(人.天)。学校主动联系省市相关部门以及纺织行业协会,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与企业合作,建设主要服务于区域、服务行业的终身学习平台。完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鼓励各系部积极开拓培训与服务市场,积极探索集专业技术咨询、设备改造、产品研发、培训鉴定等功能的社会服务“常态化”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广东省示范性专业、优势专业和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校优势专业的培训鉴定项目,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完成各类社会职业技能培训6001人.天,完成社会专业技术储备人才培训62848人.天。面向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引领行业发展的专项培训。与高明溢达纺织集团、省内监狱系统干警服装工艺与管理培训为代表的培训项目完成培训量9480人.天。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美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专科—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辅导,并与助学机构合作开展助学培训。2014-2015学年完成自考专升本考前辅导培训50016人.天。

       七、面临挑战

       (一)建设和发展资金不足

       学校高明校区建设从2009年启动,一期工程及二期工程第一标段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但由于资金短缺,实训楼和学生公寓还未建完,图书馆、体育中心及教职工公寓等项目的建设还未能启动,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学校的下一阶段的发展。

       (二)实验实训室投入亟需加强

       学校高明校区建设进程中,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建校资金紧张,规划中的部分实训楼暂时未能建设,实验实训室的场地差距较大。学校虚拟教学手段不足,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条件欠缺,就全校而言,存在着集中顶岗实习的技术含量偏低与分散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难度大的问题。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近几年,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引进专任教师的力度,提高专任教师的数量,但由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而人才的引进需要一个过程,专任教师数量、质量及结构等方面还有待改善。 “双师型”教师320人,占专任专业教师62.0%,师生比较大,教师缺口较大,安排教师脱产到企业顶岗实践人数偏少,一般是通过假期短期挂职,效果不理想,“双师型”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数量以及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偏低,双师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兼职教师的培训及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产教融合有待提升

       近几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日趋加强,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行业、企业数量不少,但紧密型、深层次、全方位合作的企业偏少。由于学校校企合作的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职能部门人力配套不够,推进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强。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尚未形成,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五)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专业建设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仍有差距,标志性成果不多,重点专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大,专业建设水平发展不平衡。专业资源还需要深度整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iepl专线
  • iepl专线
  • uplus
  • 數據機房託管
  • Vulnerability Scanning Service
  • u plus
  • 联通云
  • data center hosting
  • 联通云
  • 联通云联网
  • IDC駐場運維服務
  • data center hosting
  • cloud video services
  • 雲盾DDoS攻擊防御
  • 云存储
  • uplus
  • IDC駐場運維服務
  • 联通数据中心服务
  • 联通视频会议
  • 联通云视频
  • 联通IDC工程实施服务
  • 联通云
  • 私有云解决方案
  • 联通iepl
  • Private Cloud
  • 私有云解决方案
  • 云存储
  • u plus
  • 雲視頻
  • 联通数据中心服务
  • 联通云视频
  • 联通云联网
  • cloud based services
  • iepl专线
  • 联通视频会议
  • 联通数据机房托管
  • 联通视频会议
  • Private Cloud
  • 聯通雲
  • video cloud storage
  • cloud based services
  • 私有云解决方案
  • IDC機房運維
  • 云存储
  • IDC機房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