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义与追求》
|
作者:张树国
张树国, 辽宁阜新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校聘卓越人才, 中国乐府学会副会长,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浙西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本书从立身处事之根本、人与人交往之准则的“信”说起, 阐述其作为社会伦理在中国人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地位。本书列举了历史上关写给母亲的诗一百首于信义的人事典故, 包括交友之道、强者的道德、战争中的游戏规则以及战国时代纵横家, 也介绍了比较独特的群体如侠客、起义军、商人等身在其位所遵循的道义, 展现了中国古人对于信义的追求。而在当代, 信义更多地被运用到国际政治交往、商业往来、科技合作以及不同文化、民族间的交流等方面。 |
|
![]() |
|
![]() |
|
作者:老六著
本书收录了作者100首献给母亲的诗, 是作者敲敲打打这二十年献给母亲的祭文和碑记, 也是一个儿子对母亲在世时不孝的歉意和跪哭, 拳拳赤子之心跃然纸上。本书所表达的“孝”,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读者能从字里行间产生共鸣, 有很好的社会价值。 |
|
![]() |
|
![]() |
《古船手稿》 |
作者:张炜
张炜,现为专业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诗,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中篇小说《瀛洲思絮录》、《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短篇小说《冬景》、《声音》、《一潭清水》、《海边的雪》,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长诗《皈依之路》、《松林》等。这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小说主要内容是对于一个古镇百年沧桑的回忆,以及开放年代变化的叙述,真实地再现了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所发生的巨变。张炜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众生,使得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小说问世近三十年,得到社会广泛的好评,并翻译成多国文字,传播海外。手稿本的出版,是对《古船》出版三十年的*好纪念。 |
|
![]() |
|
![]() |
《中华美学概论》 |
作者:杨春时著
杨春时, 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学院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集美大学讲座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学术职务为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从事美学、文学理论研究, 为“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系统美学》《艺术符号与解释》《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一一-存在、现象与审美》等。中华美学思想丰富而精深,堪与西方美学比肩,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故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华美学概论》通过中西美学的对话,运用现代美学观点和框架,展示中华美学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建构中华美学体系,并揭示其特色和长处,如主体间性、现象学特性、情感性、直觉性、世间性等,以达成中西美学的互补,进而促进中国美学的现代化。 |
|
![]() |
|
![]() |
《父亲的声音》 |
作者:朱传荣著
朱家溍先生, 文物鉴定家, 清史学家、戏曲研究家, 被誉为鉴定国宝的国宝, 一生经历非常精彩。他出身世家, 祖、父辈和他自己的鉴藏活动, 自不必说。他从小爱戏,。《父亲的声音》为朱家溍先生的女儿朱传荣怀念父亲之作。情真意切、文辞流畅。 书中怀念父亲,同时怀念父亲的友朋:马衡、启功、王世襄、吴仲超、倪征燠、那志良、庄尚严、冯华等诸位先生,并由此构成那个时代旧式知识分子的人生写照,十分精彩。 朱氏一族,文脉流传清晰,长于金石碑帖的精鉴和收藏,到朱家溍先生一辈,将收藏的金石碑帖古籍善本大型木器全部捐赠国家。本书即以文物为线,以从事文物工作的各位先生为点,以故宫为背景谱织出一幅微缩的关于中国文化、文物、文人的中国式文人情调的织锦。其中冯华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以故宫文物为素材编撰了5辑故宫日历,即为今天大热的故宫日历的蓝本,冯华先生确立的体例,让这本日历带有很强的学术考证的意味。 此书所涉事件中故宫成立前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点查工作、抗战时故宫文物南迁,是本书在对亲人抒怀的同时又一个阅读的一个亮点。 |
|
![]() |
|
|
《梧桐花开》 |
作者:刘万里著
《梧桐花开》是一部讲述清末时期出身民间的丫环梧桐成长为陕西秦南地区首富传奇经历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弱女子梧桐人生成长、家族纷争以及她跟三个男人之间的感情展开(大少爷、二少爷和土匪),将家事、国事、天下事融合在这些小众人物身上。通过对这些小人物命运变化的描摹叙述,从中洞察时代风云、爱国之心,展示秦南的风土人情。小说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故事跌宕起伏,内容盘根错节,环环相扣,三代人的命运纠葛,三代人的恩怨情仇,从清朝末年一直写到新中国成立时戛然而止。作品内容可歌可泣,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可谓一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无名英雄的精品力作。 |
|
![]() |
|
![]() |
《民法典开讲:视频书》 |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
本书是在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联合出品的2020年普法计划支持项目民法典公益系列讲座--《民法典开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从5月28日至6月3日, 百度APP连播12场, 观看人次突破1000万。全书旨在面向党政干部、社会大众, 全面解读民法典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共十二讲: “民法典的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民法典如何回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民法典·物权编》, 更好保护你我的财产权利”“《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关于结婚制度和离婚制度有哪些新变化? ”“《民法典·合同编》, 每笔交易都与它息息相关”“他违约了, 我怎么办? ”“继承规则改变, 是否更符合老百姓需求? ”“人格独立成编, 有何深意? ”“人格权编: 让你活得有尊严”“高利贷被明文禁止, 除此之外老百姓还应了解这些”“夫妻债务‘共债共签’, ‘被负债’问题不再存在”“你的正当权益, 都由侵权责任编保障”。 |
|
![]() |
|
![]() |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 |
作者:(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 张卜天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者。张卜天,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 精通科学史和哲学史翻译。本书是一部爱因斯坦的作品集。书中收录了《我的世界观》和《爱因斯坦晚年文集, 1934-1950》中的重要篇目, 并且还收录了爱因斯坦在一些科学杂志和报纸上发表的重要文稿。书中包含了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经济、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彰显了爱因斯坦豁达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爱因斯坦既超然又悲悯、既尽责又幽默的人生观尽显其中, 能够让喜爱爱因斯坦的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其非凡的一生。 |
|
![]() |
|
![]() |
《人间康城:理想的老年生活》 |
作者:庞门, 禾一著
庞门, 父起名庞传兴, 四川阆中人。策划人、设计师, 长期承担“阆中古城”主创设计。“庞门”系列文化民宿投资人。禾一, 原名何孟霞, 四川省成都人。文学爱好者, 作家, 西南民族大学教师。本书是一本讲述养老生活与养老模式的图书。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青年期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期则是运用才智的时期。”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人生这最后20多年的活法是决定人的一生是否精彩的关键所在。本书则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展开:退休的痛苦根源,二次生命的起点,理想的老年城邦,泛康城模式——尝试影响每位老人,泛康城时代——年轻人应早做打算,作者用全新的角度讲述不一样的老年生活,既有对现实的考量,又有理想的老年城邦构思。通过这样一个模式,给老年朋友打造了一个精彩的晚年生活。 |
|
![]() |
|
![]() |
《中国假日行》 |
作者:(英) 威廉·R. 葛骆著 叶舟译
叶舟,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古代史室副主任, 复且大学历史系博士。本书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外语文献中的上海”(11&ZD1025) 资助 上海通志馆“市情方志理论研究”项目资助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记载了作者工作闲暇时的三次出游。第一次是从上海到杭州, 最后至宁波返回 ; 第二次是从上海到漂阳, 途经苏州、江阴、无锡、宜兴、常州等地 ; 第三次是从九江到芜湖。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颇多, 既有对榨油、铸钱、织布等中国传统工艺的细致描述, 也有对当时物价和民众生活等的记录, 还不乏对中国民间传说的记载, 是了解当时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
|
![]() |
|
![]() |
《人行道王国》 |
作者:(美) 米切尔·邓奈尔著 (美) 奥维·卡特摄影
米切尔·邓奈尔(Mitchell Duneier),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出版有《斯利姆的桌子》(美国社会学协会奖,1994)、《人行道王国》(米尔斯奖、洛杉矶时报奖,1999)、《一个低处的世界:隔都的历史》(《纽约时报》年度图书)等作品,另与吉登斯等人合著了经典的《社会学导论》。作为芝加哥大学的毕业生,他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城市民族志传统中工作。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本书关注在纽约街头谋生的边缘群体。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
|
![]() |
|
![]() |
《启与魅:卡森·麦卡勒斯自传》 |
作者:(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 杨晓荣译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乔治亚州府哥伦布,十七岁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文学创作,十九岁开始构思,二十二岁完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创作。麦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十五岁时患风湿热,但被误诊和误治。之后,她经历了三次中风,一系列疾病严重摧残了她的身体,导致她在29岁时瘫痪。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写孤独的人们,孤独、孤立和疏离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卡森·麦卡勒斯写自传的目的, 如其所言, 一是为后人如何处理过早成名带来的问题提供帮助, 再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反思自己年少成名后的行为。和她小说中那种影影绰绰地为故事表象所遮掩的自我经历记述不同, 这部自传非常坦率, 生动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一个南方女作家的生活, 那是一颗孤独的心与深植于其中的孤独与焦虑不断搏斗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