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逢先知著
本书是作者参加毛著、毛年谱、毛传编撰工作中写的心得体会文章和几次毛泽东思想研讨会上做的报告和讲话。这些文章、报告和讲话, 着重介绍毛著、毛年谱、毛传, 强调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论述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以及如何看待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等, 是作者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成果。这是作者多年来理论工作的集中体现。适合党史研究者和感兴趣者阅读。 |
|
![]() |
|
![]() |
《十二人格》
|
作者:刘子墨著
本书将理论知识与人物事例相结合,对十二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各种人格者在处理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事作风做了系统总结。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身边令人困惑的人和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认识自我和他人,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和谐共处。 |
|
![]() |
|
![]() |
《人类世的哲学》 |
作者:孙周兴著 索书号:B/1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技术与未来”。书名《人类世的哲学》意在突出人类此在的危急性。“人类世”意味着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作者力图突破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线性思维藩篱,开展一种“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认为“人类世”的哲学人文科学必须调转目光,以“未来性”为指向,把新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视为本己的任务。 |
|
![]() |
|
![]() |
《高亨文存》 |
作者:鲍宗豪著
本书精选了高亨在1926年至1986年间典籍研究的代表作品,导论部分介绍了高亨的生平,展示其学术渊源、为人为师的风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及其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丰厚学术成果,并选择了高亨平生最为关注并且用力甚勤的三个领域--周易研究、诗经研究、老子研究,分专题阐述其学术特色与研究成就。 |
|
![]() |
|
![]() |
《法的门前》 |
作者:(美) 彼得·德恩里科, 邓子滨编著
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 本书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止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本书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本书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 |
|
![]() |
|
|
《从书房到远方》 |
作者:(韩)李羲仁著 高绿路译
“我们需要旅行,需要透过它,更替所有学过的东西: 须努力伸手,抑或给人援手;须遇见大海就跳入大海,遇见高山就攀登高山;须喜爱腥味和汗水,需在大雨中洗脸……须持书前行。” 在阅读之外,远赴故事的发生地,会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吗?在《从书房到远方》中,作者李羲仁依旧延续着深耕多年的话题:旅行与读书。他因为自己所处的可以随心所欲去到梦想之地的时代而感到幸运,也因为商业的快速迭代而感到属于旅行者的幻想正在褪色,他甚至因此停下了步伐。而阅读使他重又回到起点,重新认知“旅行与读书”。这是一本可以放背囊的书,你会在日本遇见川端康成,在考山路遇见雷蒙德?卡佛,在波兰奥斯维辛遇见君特?格拉斯,在坦桑尼亚遇见欧斯特?海明威……跟着文学之路,寻找时间留下的斑驳痕迹,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
|
![]() |
|
![]() |
《孤岛天才》 |
作者:(美)达罗·A. 特雷费特(Darold A. Treffert)著 易伊译
人,生而不同,但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潜藏着一个天才,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他!本书中,特雷费特博士详细梳理了过去100多年来,哈佛大学等科研机构100多位临床医生、认知神经学者及精神病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和诸多案例,并亲自诊断及跟踪研究了20多个临床例证。他深入钻研了自闭症、脑损伤、其他发育障碍等前沿领域,定义了“学者综合征”概念及其临床特征,并提出“训练天赋”与“消除缺陷”并行的解决方案,目前已帮助上千名患者成功开发“学者型技能”,在美术、音乐、数学、机械、IT等领域,创造非凡成就与奇迹。他认为,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潜藏着特定天赋。经由识别、开发及塑造,人人都可成为某领域专家,收获幸福、充实、尊严的人生。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
![]() |
|
![]() |
《8本消失的书》 |
作者:(意)乔治·凡·斯特拉坦(Giorgio Van Straten)著 胡启鹏译
传闻中,拜伦写过一部记有诸多秘闻的自传性回忆录;海明威在成名前丢失过所有手稿,差点一蹶不振;果戈理烧掉了万众期待的《死魂灵》第二卷;布鲁诺·舒尔茨失传作品真真假假的故事和他本人一样传奇;西尔维娅·普拉斯去世后,《双重曝光》不翼而飞……有确切证据表明,这些书曾经存在过,但出于各种原因,如今踪迹难寻。 《8本消失的书》就像一趟寻宝之旅,从19世纪的伦敦、莫斯科到20世纪的巴黎、波兰,再到21世纪的佛罗伦萨,它带你探索消失背后的故事,找寻失传的原因。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只为那缥缈的一丝希望。你将看到,拜伦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如何湮灭、海明威早期手稿写了些什么;果戈理为何要毁掉《死魂灵》第二卷;舒尔茨和《弥赛亚》的传奇故事;普拉斯的《双重曝光》是否有重见天日的可能……对于所有热爱文学和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 |
|
![]() |
|
![]() |
《狱中书简》 |
作者:(德)罗莎·卢森堡著 林贤治编选
《狱中书简》是一本从敌人的监狱中寄给友人的信的集结。这不是偷偷地传送出来的,而是必须经过敌人检查的信,因而,它不能够谈一些可能被敌人认为是违碍的事情和问题,只能写一些平淡的、零碎的感想和小事。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一束信札还是闪着耀眼的光芒;即使谈的是小事和片感,还是反映出了罗莎人格的光辉,如同一滴海水也还是会反映阳光一样。 罗莎在信中谈读书的感想,谈一些往事,谈一些生活中的印象,也谈小鸟,谈动物,谈花草,谈自然的景色。正像许多革命者一样,只有在监狱中,她才有较多的空闲,又被限制着不能谈别的事;而她写信的对象又是她的挚友,她才会这样随性地漫谈。这样,我们就窥见了作为一个战士的她的心灵的另一面。这《狱中书简》对我们是珍贵的,使我们对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读着这些信札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人格和心灵所感动。
|
|
![]() |
|
![]() |
《史学的时间之维》 |
作者:(美)林恩·亨特著 熊月剑 译
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历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 全书分为三章,包括时间是历史性的吗、现代性与历史、后时代抑或过去的未来。在书中,作者颇富技巧地将时间的重要性置于一系列更广泛的文化变化的历程中来讲述,提供了明晰和独到的简介,对于启发新的研究思路极具参考价值。 |
|
![]() |
|
![]() |
《家庭生活》 |
作者:姚鄂梅著
《家庭生活》收录实力作家、汪曾祺文学奖获得者姚鄂梅新近创作的小说《基因的秘密》《柜中骷髅》《外婆要来了》《游刃有余》四篇,以家为核心,探讨噩运流转、爱的守恒、亲情寄生、围困善良等话题。家庭既是一个空间,也是我们建立社会关系的起点,这些小说主题各异,致力于描绘家庭内部的不同生发,新情境下的伦常奇情,拥有无尽绵长的省思。
|
|
![]() |
|
![]() |
《无限与视角》 |
作者:(美)卡斯滕·哈里斯著 张卜天译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