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极简资治通鉴》 |
作者:张宏儒,沈志华主编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首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个朝代,录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迹,成书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对历朝历代的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有详尽的记载,毫无疑问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学术顶峰。 |
|
![]() |
|
![]() |
《过年:中国农村的40个春节》 |
作者:李锦著/摄影
聚焦中国农村改革,讲述农村悲欢离合。40年,200多个故事,200多个镜头,写就一部中国农村改革“史记”。本书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农村1978—2018年这40年间的巨大变化。书中收录了作者在农村调研期间拍摄的多幅照片,其中很多在中国新闻摄影评比中曾获得奖项。这些有着独特视角的照片和文字,真实记载了中国农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日常起居,展现了中国农村40年来在经济体制、社会生态、乡村面貌、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展示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广大民众带来的红利。 |
|
![]() |
|
![]() |
|
作者:汪曾祺著
本书主要围绕家和生活,分四辑:辑一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辑二自得其乐,随遇而安;辑三汤和天气好;辑四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是汪曾祺写给大家的美而幸福的“活法”,几乎囊括了汪曾祺最精华的散文,并附录汪氏三兄妹写“老头儿”和母亲的文章。是了解汪曾祺家风及生活的最佳读本。读一读汪曾祺的文字,你会觉得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会加更热爱这个世界。 |
|
![]() |
|
![]() |
《元宵节:汉英对照》 |
作者:张跃,王晓艳等编著 赵波,段佳燕译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站在喜庆热闹的春节之尾,是继除夕和初一后的又一高潮,“年三十的烟火,正月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中国年热热闹闹的“压轴戏”。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
|
![]() |
|
![]() |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光影故事:年味·中国》 |
作者:李强著
为反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发展变化及人民生活水平、精神风貌等方面的提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强先生深入我国陕北、东北、沂蒙等地的乡村中拍摄了一系列“中国年味”摄影作品,并整理成画册出版。画册以春节这一中国传统习俗为视角,按春节归家、置办年货、除夕守岁、拜新年、逛年集、合家欢庆等经典场景分为6个章节,递进式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回家过年方式、内容上的发展变化! |
|
![]() |
|
|
《至味在人间》 |
作者:陈晓卿著
人间烟火气,至味在人间。 |
|
![]() |
|
![]() |
《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 |
作者:(日)野崎诚近编绘 郑灵芝编译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是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凡俗心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考》以日本人野崎诚近关于中国风俗研究的著作《吉祥图案解题》为底本整理、编译而成。内收传统吉祥图案400余幅。题材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各个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意义和内涵,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它通常应用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和字体等形象,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凝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
|
![]() |
|
![]() |
《春节:汉英对照》 |
作者:张跃,李曦淼等编著 王竹青译
该丛书是一套向内海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双语图书。丛书精选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等中国10个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对其节日起源、空间流布、节日习俗、海外传播、现代主要活动形式等分别进行概要介绍和深度挖掘。图文并茂,汉英对照,不仅选取了汉族的传统节日,而且选取了在海内外有很高知名度的少数民族节日,为读者通俗、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绚丽多彩的节庆文化和民俗文化。 |
|
![]() |
|
|
《胜论经》 |
作者:(古印度)月喜疏 何欢欢译释
《胜论经》的作者相传为古印度胜论派的创始人迦那陀。本书是现存胜论文献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梵文经典。月喜(约五世纪)注疏的这部《胜论经》不仅呈现了较古形态的经文,其逐句疏解更展示了胜论派精致而成熟的哲学体系,即以“句义”理论为核心,辅之极微、因中无果、声论等学说,系统描述并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各种现象及相互关系,用独特的思辨逻辑论证了以自然主义哲学追求“离苦得乐”之解脱目标的本派宗旨。本书可与玄奘大师译《胜宗十句义论》相参互补,为印度哲学与佛学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原始资料。 |
|
![]() |
|
![]() |
|
作者:陈晋著
本书研究分析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 结合历史变革, 展现了诗人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到晚年不拘一格的个性风采: 激扬蓬勃的青春意气、婉丽悲欢的爱情、运筹帷幄的决断、抑郁困顿的沉浮、坐地巡天的浪漫、风流人物的慷慨、乱云飞渡的从容等。 |
|
![]() |
|
![]() |
《舌华录:古人语言里的幽默与狂傲》 |
作者:(明)曹臣著 李小庆注译
取佛经“舌本莲花”之意,是一本与《世说新语》媲美的笔记体小说,记录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智慧,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古代文化对人的精神熏陶和人格塑造。 |
|
![]() |
|
![]() |
|
作者:李晓梅著
现代西方哲学是建立在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对主体性的批判成为贯穿整个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主题。马克思对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他在对德国观念论哲学批判过程开辟了理解主体性的新的道路。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存在于他的理论体系中。本书试图以文本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体性思想进行深入发掘与系统阐释,并且将其放入西方哲学主体性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分析其所实现的历史变革,在此基础上,展开其与批判理论与后现代哲学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