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7月30日-8月5日,教育学院美育“童”行实践团,前往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探索、美育系列活动、红色文化讲堂等系列特色实践活动,凝聚青年力量,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广阔的乡村振兴舞台上书写青春答卷。
焕发活力,非遗传承促振兴。实践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前往壮瑶宝山苍子产品制作基地,认真观看山苍子产品的制作过程,了解非遗产品在传承与创新中遇到的困难,感悟非遗传承人的坚持、专注与匠心。在永和镇政府的帮助下,实践团成员作为活动演员参与了蒙洞村举行的“七月香”戏水系列活动并壮族婚礼演绎,在壮族八音的旋律下,亲身参与“开眉、长久饭……”等壮家婚俗,沉浸式体验壮瑶民族风情。为更好地实现非遗+美育的课程融合创新,实践团还前往当地县级非遗“唱春牛”队伍探索学习“春牛”走步调、现场传唱等方式,将唱春牛、醒狮等非遗文化带入孩子们的课堂,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信,树立起保护、传唱非遗的意识。
“艺”路生花,多彩美育齐行动。7月31日,实践团成员在卢屋寨组织了“石头画”、“瓶子的魔法”、“树叶变身”等环保又有趣的美育活动,变废为宝,通过引导孩子们理解手工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动手动脑。同时,为引导孩子们感受美、热爱美,实践团成员们教授了《亲爱的旅人啊》《你笑起来真好看》等奥尔夫音乐课程。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杯子敲出节奏,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培养其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身体调节能力。
“红”星照耀,红色讲堂润丹心。为弘扬红色精神,凝聚起青年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8月2日,实践团联合永和镇“壮瑶姐姐”宣讲团以及30名小朋友在永和镇上草村开展“大树下的小讲堂”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成员们通过宣讲邱少云的爱国故事、诵读红色家书、开展有奖竞答活动等方式,让红色精神浸润童心,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红色”的种子,引导他们树立良好品德,坚定理想信仰,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弦歌不辍,芳华待灼,砥砺深耕,履践致远。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美育“童”行实践团将进一步把课堂所学与乡村振兴所需结合起来,找准“小切口”,开展“大纵深”,不断丰富实践成果,引导青年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用青春激情奏响“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时代强音。(一审:魏王倩 邓垚灵 二审:陈艳华 三审:谷联磊 图片来源:美育“童”行实践团)
非遗传承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产品制作过程
美育课程中学生作品展示
实践团成员宣讲红色故事